close
話說2002年陳夏生公器私用,導致中華民國政府斷絕對於中國結推廣的資助,陳夏生還幻想可以向對岸靠攏,幻想共產黨會哄抬她這個中國結第一人,她在2003年接受大陸人民日報訪問時極盡的賣弄表現︰
轉載人民日報
陈夏生的“中国结”艺术
本报记者 许涿
“中国结”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绳结艺术,它体现着中国人的民族情结。如今,在中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凡有华人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中国结”,特别是在喜 庆的日子里,大大小小、富丽多姿的“中国结”艺术把中国人的生活装点得喜气洋洋。有人说,它已经像龙、长城、黄河一样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符号。
第一次见到“中国结”三个字,还是在一九八九年一月的一天,我与台湾汉声杂志社的黄永松、吴美云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相聚时,见到他们送给我朋友一本精美画 册,名为《中国结》。出于多年来对民间艺术的喜爱,我认真翻阅,爱不释手。阅读了对作者陈夏生和编辑姚孟嘉的文字介绍,我十分感佩汉声杂志社与陈夏生女士 多年来在抢救和挖掘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上付出的努力,并渴望将来能有机会拜访陈女士。
不久前,我赴台湾采访,得以拜访了陈夏生女士。陈女士祖籍浙江乐清,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农化系,多年任职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已退休)。她说,作学生时原 本对美术和工艺方面并不熟悉,走上编结之路,与她丈夫庄灵有着很大的关系。庄灵先生的父亲庄尚严先生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毕生对研究与维护中华文物 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因其家在台北故宫附近,时常带领陈夏生参观台北故宫,并指点她欣赏艺术品上的结饰,渐渐地引起了她对传统结艺的兴趣。同时,庄老还介绍 她向一位故宫的老技工王振楷学习编结,因王先生会编传统的结子。起初她是为女儿项间挂的哨子编个结,以后便常替亲朋好友编个玉坠项链什么的。
一九七六年,汉声杂志第六卷二、三期上刊登了一系列多方收集而来,并经过整理、分析的中国装饰结,由姚孟嘉先生绘制的编结方法,图文并茂地描绘介绍各种结 的编制过程。此书使陈女士得以真正地进入了编结之门,摸清规律,学到了不少诀窍。据她讲,她是学理工科出身,数学好在编结中的计算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之 后,她对台北故宫藏品中附属在各种旧器物上和散失在民间的结子进行了一一的破解,使已失传多年、无人会编的传统结子能得以再生。由于她的成功,也由于这项 传统艺术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性,台北的一些学校专门请她开设了“中国编结艺术”课,很多朋友也陆陆续续地登门求教。
这段时间,陈夏生一方面摸索和研究各种传统结子的编法并传授他人,一方面思索如何创新。她托人到处收集各种颜色和粗细不同的线,并实验每一种线的性能及效果。同时她还从古代器物和历史书画上寻找和研究这项技艺的历史渊源。
几年后,热心学习编结的人越来越多,陈女士既为这项中国独特的民间艺术能广泛传承而高兴,但又苦于自古以来没有一本专门讲授编结艺术的书籍而感到遗憾。很希望能将她多年来苦心钻研的成果编成书,以便更好地普及和推广。
一九八一年,在汉声杂志社的策划和全力支持下,一本由陈女士主编的介绍中国编结的历史及编结的种类、工具、材料、工艺,图文并茂地展示中国结艺术魅力的画 册诞生了。此书的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掀起了编结的热潮。此后,陈女士又与“汉声”合作编辑了第二集和第三集《中国结》,现已译成多种文字在 世界各地发行并多次再版。
这里特别提一下此画册名称《中国结》的由来。因为在我第一次见到这本画册之前,还从未听到过“中国结”三个字。只知道“盘长”、“结扣”和看到宫灯穗子上编有很好看的装饰结等。我便问陈女士,《中国结》画册名称的由来。她介绍说,从古至今在中国民间流传着很多结式,但从未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于是她想,中国的编结艺术源远流长,结形外观精美、对称、巧致、含蓄,与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装饰方式和审美观念一致,而且所有的结子都是由一根线绳编成,其机能更是变化无尽,就好像中华民族文化的渊博与深邃,又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情结。这样,便与“汉声”的编辑慎重商讨,决定将各种不同的结式统一称为“中国结”。
“中国结”从远古先民以绳穿物、打结、记事开始,逐渐发展,广泛流行。上至皇室的服饰、玉佩等的装饰,下至黎民百姓的烟袋荷包上都有中国结。而随着近现代 社会生活急剧的变迁,在民间广泛流行的编结艺术也与其他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着失传的命运。由于一向以抢救中华民族文化为己任“汉声出版公司”同仁和陈夏生 女士的不懈努力,才使“中国结”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得以重新普及、推广并焕发出青春。她还不满足于仅仅继承民间传统的技艺,潜心研究利用战国铜器 上的云纹,汉代画像石上的鸟纹,玉器上的装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等造型编成新的结艺。并进而探索出立体结、大型绳结、漆艺结等,使其可以作为独立的壁饰观 赏,为这一古老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
近年来,家中四世同堂的陈女士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到编结艺术的研究与推广中。二十多年间在台湾各地以及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德国等地举办过数次她的个人展及参加国际联展,并赴多国举办讲座,将中国结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陈女士说,多年来她有一个愿望,盼望能有一天在北京展出她的作品,同大陆的同行切磋交流编结的技艺,将她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我们热切地企盼着。
(本版图片均为陈夏生作品,选自台湾汉声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结》、左羊出版社出版的《采结攀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年04月11日第八版)
==================================
在沒有發現陳夏生真面目前,我曾經介紹過中國結的名稱由來,也是讓陳夏生誤導以為是她命名,但看這報導,明顯不是陳夏生命名;又曾經看到報導,漢聲黃永松 說是︰大家都想破頭時,他(黃永松)突然想到中國結,就這樣決定叫中國結,但我絕對不相信是黃永松命名的,因為他根本是中國結白痴。這明顯的都是等主要角 色往生後,來個死無對證的爭名奪利。
陳夏生說〔从古至今在中国民间流传着很多结式,但从未有一个统一的名称〕,這是天大的謊話﹗我們看看《紅樓夢》第35回敘述「煩妳來不為別的,替我打幾根絡子」、「倒不如打個絡子把玉絡上呢」。再有敘述〔鶯兒道:「一炷香、朝天凳、象眼塊、方勝、連環、梅花、柳葉。」寶玉道:「前兒妳替三姑娘打的那花樣是什麼?」鶯兒道:「是攢心梅花。」〕,這不是很明顯絡子就是古代結子的全部總稱,陳夏生和黃永松沒看過《紅樓夢》?還是看不懂文學巨著?另外還有掛子掛絡和花結的說法,怎可能沒有總稱?這分明就是搞中國結造神的下流手法,一幫子說謊的牛鬼蛇神,竟然誣稱老祖宗沒有結子的總稱﹗無恥之尤~﹗
〔多年来她有一个愿望,盼望能有一天在北京展出她的作品〕, 注意,只是展示她的作品,這行為一直延續到2009年的海南博鰲論壇,以及2010年的寧波小漁港的破展覽。想當年中華民國政府支持她時,她是何等風光? 簡直是呼風喚雨,但共產黨不吃她那一套,所以寧波的狗屁展她也甘之若飴,就是想挽回往日的風光。她求的是個人的名望,她根本沒有傳承中國結的心。
轉載人民日報
陈夏生的“中国结”艺术
本报记者 许涿
“中国结”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绳结艺术,它体现着中国人的民族情结。如今,在中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凡有华人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中国结”,特别是在喜 庆的日子里,大大小小、富丽多姿的“中国结”艺术把中国人的生活装点得喜气洋洋。有人说,它已经像龙、长城、黄河一样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符号。
第一次见到“中国结”三个字,还是在一九八九年一月的一天,我与台湾汉声杂志社的黄永松、吴美云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相聚时,见到他们送给我朋友一本精美画 册,名为《中国结》。出于多年来对民间艺术的喜爱,我认真翻阅,爱不释手。阅读了对作者陈夏生和编辑姚孟嘉的文字介绍,我十分感佩汉声杂志社与陈夏生女士 多年来在抢救和挖掘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上付出的努力,并渴望将来能有机会拜访陈女士。
不久前,我赴台湾采访,得以拜访了陈夏生女士。陈女士祖籍浙江乐清,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农化系,多年任职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已退休)。她说,作学生时原 本对美术和工艺方面并不熟悉,走上编结之路,与她丈夫庄灵有着很大的关系。庄灵先生的父亲庄尚严先生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毕生对研究与维护中华文物 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因其家在台北故宫附近,时常带领陈夏生参观台北故宫,并指点她欣赏艺术品上的结饰,渐渐地引起了她对传统结艺的兴趣。同时,庄老还介绍 她向一位故宫的老技工王振楷学习编结,因王先生会编传统的结子。起初她是为女儿项间挂的哨子编个结,以后便常替亲朋好友编个玉坠项链什么的。
一九七六年,汉声杂志第六卷二、三期上刊登了一系列多方收集而来,并经过整理、分析的中国装饰结,由姚孟嘉先生绘制的编结方法,图文并茂地描绘介绍各种结 的编制过程。此书使陈女士得以真正地进入了编结之门,摸清规律,学到了不少诀窍。据她讲,她是学理工科出身,数学好在编结中的计算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之 后,她对台北故宫藏品中附属在各种旧器物上和散失在民间的结子进行了一一的破解,使已失传多年、无人会编的传统结子能得以再生。由于她的成功,也由于这项 传统艺术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性,台北的一些学校专门请她开设了“中国编结艺术”课,很多朋友也陆陆续续地登门求教。
这段时间,陈夏生一方面摸索和研究各种传统结子的编法并传授他人,一方面思索如何创新。她托人到处收集各种颜色和粗细不同的线,并实验每一种线的性能及效果。同时她还从古代器物和历史书画上寻找和研究这项技艺的历史渊源。
几年后,热心学习编结的人越来越多,陈女士既为这项中国独特的民间艺术能广泛传承而高兴,但又苦于自古以来没有一本专门讲授编结艺术的书籍而感到遗憾。很希望能将她多年来苦心钻研的成果编成书,以便更好地普及和推广。
一九八一年,在汉声杂志社的策划和全力支持下,一本由陈女士主编的介绍中国编结的历史及编结的种类、工具、材料、工艺,图文并茂地展示中国结艺术魅力的画 册诞生了。此书的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掀起了编结的热潮。此后,陈女士又与“汉声”合作编辑了第二集和第三集《中国结》,现已译成多种文字在 世界各地发行并多次再版。
这里特别提一下此画册名称《中国结》的由来。因为在我第一次见到这本画册之前,还从未听到过“中国结”三个字。只知道“盘长”、“结扣”和看到宫灯穗子上编有很好看的装饰结等。我便问陈女士,《中国结》画册名称的由来。她介绍说,从古至今在中国民间流传着很多结式,但从未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于是她想,中国的编结艺术源远流长,结形外观精美、对称、巧致、含蓄,与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装饰方式和审美观念一致,而且所有的结子都是由一根线绳编成,其机能更是变化无尽,就好像中华民族文化的渊博与深邃,又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情结。这样,便与“汉声”的编辑慎重商讨,决定将各种不同的结式统一称为“中国结”。
“中国结”从远古先民以绳穿物、打结、记事开始,逐渐发展,广泛流行。上至皇室的服饰、玉佩等的装饰,下至黎民百姓的烟袋荷包上都有中国结。而随着近现代 社会生活急剧的变迁,在民间广泛流行的编结艺术也与其他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着失传的命运。由于一向以抢救中华民族文化为己任“汉声出版公司”同仁和陈夏生 女士的不懈努力,才使“中国结”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得以重新普及、推广并焕发出青春。她还不满足于仅仅继承民间传统的技艺,潜心研究利用战国铜器 上的云纹,汉代画像石上的鸟纹,玉器上的装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等造型编成新的结艺。并进而探索出立体结、大型绳结、漆艺结等,使其可以作为独立的壁饰观 赏,为这一古老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
近年来,家中四世同堂的陈女士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到编结艺术的研究与推广中。二十多年间在台湾各地以及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德国等地举办过数次她的个人展及参加国际联展,并赴多国举办讲座,将中国结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陈女士说,多年来她有一个愿望,盼望能有一天在北京展出她的作品,同大陆的同行切磋交流编结的技艺,将她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我们热切地企盼着。
(本版图片均为陈夏生作品,选自台湾汉声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结》、左羊出版社出版的《采结攀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年04月11日第八版)
==================================
在沒有發現陳夏生真面目前,我曾經介紹過中國結的名稱由來,也是讓陳夏生誤導以為是她命名,但看這報導,明顯不是陳夏生命名;又曾經看到報導,漢聲黃永松 說是︰大家都想破頭時,他(黃永松)突然想到中國結,就這樣決定叫中國結,但我絕對不相信是黃永松命名的,因為他根本是中國結白痴。這明顯的都是等主要角 色往生後,來個死無對證的爭名奪利。
陳夏生說〔从古至今在中国民间流传着很多结式,但从未有一个统一的名称〕,這是天大的謊話﹗我們看看《紅樓夢》第35回敘述「煩妳來不為別的,替我打幾根絡子」、「倒不如打個絡子把玉絡上呢」。再有敘述〔鶯兒道:「一炷香、朝天凳、象眼塊、方勝、連環、梅花、柳葉。」寶玉道:「前兒妳替三姑娘打的那花樣是什麼?」鶯兒道:「是攢心梅花。」〕,這不是很明顯絡子就是古代結子的全部總稱,陳夏生和黃永松沒看過《紅樓夢》?還是看不懂文學巨著?另外還有掛子掛絡和花結的說法,怎可能沒有總稱?這分明就是搞中國結造神的下流手法,一幫子說謊的牛鬼蛇神,竟然誣稱老祖宗沒有結子的總稱﹗無恥之尤~﹗
〔多年来她有一个愿望,盼望能有一天在北京展出她的作品〕, 注意,只是展示她的作品,這行為一直延續到2009年的海南博鰲論壇,以及2010年的寧波小漁港的破展覽。想當年中華民國政府支持她時,她是何等風光? 簡直是呼風喚雨,但共產黨不吃她那一套,所以寧波的狗屁展她也甘之若飴,就是想挽回往日的風光。她求的是個人的名望,她根本沒有傳承中國結的心。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