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中國時報
絕種原生香米 冰存38年復生
2011-08-27 中國時報 【沈揮勝/南投報導】

▲瑞岩香米外觀呈現金褐色,與一般白米相較,體積大了約一倍半。(沈揮勝攝)
泰雅族醫師楊茂銀,卅八年前用家鄉瑞岩部落的原生香米蒸飯,招待來訪的恩師鍾文政,順手抓把穀子給老師留作紀念。這種形狀奇特的大型稻作,因稻熱病而全面絕滅,當年的「紀念品」去年物歸原主。楊茂銀細心育苗存活一芽,今年結穗纍纍成了保脈種源。
去年九月獲選「醫療終身奉獻獎」的楊茂銀,六十二年就讀北醫大時,恩師鍾文政為研究原住民罹患寄生蟲情形,花三天時間從梨山環山部落,徒步翻山越嶺抵南投縣仁愛鄉瑞岩部落。
楊茂銀拿收成的原生稻穀舂米招待,並順手抓一把穀子給老師。鍾文政將那把穀子帶回台北,以舊報紙封存,擺冰箱冷藏;卅多年來冰箱迭有更換,但這包「紀念品」始終未丟棄。
楊茂銀說,瑞岩原生稻六十二、三年還有人試著再插秧,但隨著化肥及改良種水稻被引進山區,原生稻或感染稻熱病、或穗而不稔,完全絕種。
原先在山地衛生所系統服務的楊茂銀,七十八年轉往信義鄉新中橫公路旁開業。九十八年底,鍾文政到信義鄉,找前鄉長全文章醫師及楊茂銀聚會敘舊。
席間,楊向鍾提及老師那一年吃的香米已經絕種。鍾文政回應:「我就知道總有一天,你會問我這件事。那一把穀,已擺在我冰箱卅七年!」
鍾文政承諾,北返後盡速郵寄那包稻穀。去年元月,楊茂銀抖著雙手,將裝有四、五百粒穀子的郵包分裝一半,委請中國醫藥大學教授吳金濱幫忙育苗。
吳金濱以培養皿育出一芽,楊茂銀則以傳統催芽方式育出三芽,但因操之過急誤加營養劑,只剩一芽存活。該芽從根部陸續竄出側芽,共結出十三束稻穗;收割後萌出的再生稻又抽出十多穗,兩期共收穫八千粒穀子。
今年春季,楊茂銀在診所側方一塊約六坪大的空地上,以去年的穀子分別播撒在數十只的盆盤中。他的太太高阿珠,擔心仁愛鄉的稻種,無法適應信義鄉的土質,還返瑞岩老家用車載回故鄉泥土栽植。
七月植株成熟,莖葉最高者達一八三公分,最矮者亦超過一三五公分,遠比一般稻米高出一倍,產量讓人驚訝。楊茂銀拉著老婆的手說:「謝謝妳的支持,謝謝幫忙運土,這漂亮的紫金色穀子,就用咱倆姓名末字來命名,稱它『銀珠香米』。」
銀珠香米七月底收割,穫量八公斤,刻正準備量產,再播四分地。農試所稻作研究室專家聞風趕來探究竟,直呼:「大開眼界,一輩子最驚奇的回憶!國家種源庫現有約八千種樣本,找不到如此特殊的原始種香糯米。」
-----------------------------
再見香米 老阿嬤喜吟泰雅古調
2011-08-27 中國時報 【沈揮勝/南投報導】
楊茂銀醫師夫婦成功培苗的「銀珠香米」,除了植株超高、穀粒超大、稻穗超長等特徵外,其稻殼滿布纖毫,還拉著一根超長的稻芒,都充分表現出原始品種獨特的性狀和現象。
農試所學者賴明信博士說,植株及毫芒問題可透過強迫進化(改良),達到量產及栽植需求。但以「銀珠香米」而言,它的文化意涵應凌駕於「糧食作物」價值,包括部落生活飲食、原民文化情感,讓它回歸到原來生長的地方,喚起老、中、青、少歸屬感。
正如學者所言,瑞岩部落八十七歲老阿嬤高阿櫻,去年七月得悉楊茂銀靠一粒穀發芽,成功讓故鄉香米重抽新穗時,直嚷著要親眼目睹。她喜極而泣,還在稻穗前吟唱泰雅古調。
今年七月,高阿櫻再度遠赴信義鄉,看著更多、更飽滿的稻穗,老人家閉眼沉思,神情滿足,幾天後安祥無憾地離去,過程讓鄰居、親友動容。
========================================
一個很簡單很傻的行為,挽救了臺灣原生稻穀,更留主原住民的部份文化。我應該做不到將一把稻穀,起始時毫無目的冰凍存放37年,就是這樣的傻勁,保留著一份消失的文化。
我們這些傻子,就是一份執著,因為世界上聰明人太多,尤其中國人幾乎沒有傻子,我們願意點綴全部的聰明人,我也是一股傻勁已經過了13年,希望我可以打破這個37年的傻勁記錄,為推廣絡子到我失智、失能或失去生命為止。
絕種原生香米 冰存38年復生
2011-08-27 中國時報 【沈揮勝/南投報導】

▲瑞岩香米外觀呈現金褐色,與一般白米相較,體積大了約一倍半。(沈揮勝攝)
泰雅族醫師楊茂銀,卅八年前用家鄉瑞岩部落的原生香米蒸飯,招待來訪的恩師鍾文政,順手抓把穀子給老師留作紀念。這種形狀奇特的大型稻作,因稻熱病而全面絕滅,當年的「紀念品」去年物歸原主。楊茂銀細心育苗存活一芽,今年結穗纍纍成了保脈種源。
去年九月獲選「醫療終身奉獻獎」的楊茂銀,六十二年就讀北醫大時,恩師鍾文政為研究原住民罹患寄生蟲情形,花三天時間從梨山環山部落,徒步翻山越嶺抵南投縣仁愛鄉瑞岩部落。
楊茂銀拿收成的原生稻穀舂米招待,並順手抓一把穀子給老師。鍾文政將那把穀子帶回台北,以舊報紙封存,擺冰箱冷藏;卅多年來冰箱迭有更換,但這包「紀念品」始終未丟棄。
楊茂銀說,瑞岩原生稻六十二、三年還有人試著再插秧,但隨著化肥及改良種水稻被引進山區,原生稻或感染稻熱病、或穗而不稔,完全絕種。
原先在山地衛生所系統服務的楊茂銀,七十八年轉往信義鄉新中橫公路旁開業。九十八年底,鍾文政到信義鄉,找前鄉長全文章醫師及楊茂銀聚會敘舊。
席間,楊向鍾提及老師那一年吃的香米已經絕種。鍾文政回應:「我就知道總有一天,你會問我這件事。那一把穀,已擺在我冰箱卅七年!」
鍾文政承諾,北返後盡速郵寄那包稻穀。去年元月,楊茂銀抖著雙手,將裝有四、五百粒穀子的郵包分裝一半,委請中國醫藥大學教授吳金濱幫忙育苗。
吳金濱以培養皿育出一芽,楊茂銀則以傳統催芽方式育出三芽,但因操之過急誤加營養劑,只剩一芽存活。該芽從根部陸續竄出側芽,共結出十三束稻穗;收割後萌出的再生稻又抽出十多穗,兩期共收穫八千粒穀子。
今年春季,楊茂銀在診所側方一塊約六坪大的空地上,以去年的穀子分別播撒在數十只的盆盤中。他的太太高阿珠,擔心仁愛鄉的稻種,無法適應信義鄉的土質,還返瑞岩老家用車載回故鄉泥土栽植。
七月植株成熟,莖葉最高者達一八三公分,最矮者亦超過一三五公分,遠比一般稻米高出一倍,產量讓人驚訝。楊茂銀拉著老婆的手說:「謝謝妳的支持,謝謝幫忙運土,這漂亮的紫金色穀子,就用咱倆姓名末字來命名,稱它『銀珠香米』。」
銀珠香米七月底收割,穫量八公斤,刻正準備量產,再播四分地。農試所稻作研究室專家聞風趕來探究竟,直呼:「大開眼界,一輩子最驚奇的回憶!國家種源庫現有約八千種樣本,找不到如此特殊的原始種香糯米。」
-----------------------------
再見香米 老阿嬤喜吟泰雅古調
2011-08-27 中國時報 【沈揮勝/南投報導】
楊茂銀醫師夫婦成功培苗的「銀珠香米」,除了植株超高、穀粒超大、稻穗超長等特徵外,其稻殼滿布纖毫,還拉著一根超長的稻芒,都充分表現出原始品種獨特的性狀和現象。
農試所學者賴明信博士說,植株及毫芒問題可透過強迫進化(改良),達到量產及栽植需求。但以「銀珠香米」而言,它的文化意涵應凌駕於「糧食作物」價值,包括部落生活飲食、原民文化情感,讓它回歸到原來生長的地方,喚起老、中、青、少歸屬感。
正如學者所言,瑞岩部落八十七歲老阿嬤高阿櫻,去年七月得悉楊茂銀靠一粒穀發芽,成功讓故鄉香米重抽新穗時,直嚷著要親眼目睹。她喜極而泣,還在稻穗前吟唱泰雅古調。
今年七月,高阿櫻再度遠赴信義鄉,看著更多、更飽滿的稻穗,老人家閉眼沉思,神情滿足,幾天後安祥無憾地離去,過程讓鄰居、親友動容。
========================================
一個很簡單很傻的行為,挽救了臺灣原生稻穀,更留主原住民的部份文化。我應該做不到將一把稻穀,起始時毫無目的冰凍存放37年,就是這樣的傻勁,保留著一份消失的文化。
我們這些傻子,就是一份執著,因為世界上聰明人太多,尤其中國人幾乎沒有傻子,我們願意點綴全部的聰明人,我也是一股傻勁已經過了13年,希望我可以打破這個37年的傻勁記錄,為推廣絡子到我失智、失能或失去生命為止。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