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旺報
文資法30年 學者檢討太物化
2012-08-10 01:16 旺報 【記者林采韻/台北報導】
文化資產保護為當今兩岸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台灣在文資法的推動和貫徹上先行於對岸,30年施行下來,經過幾番修正,爭議依然屢見不鮮。
昨日文化部第一階段「國是論壇」倒數第2場即以「《文資法》30年──回顧、檢討、前瞻」為題,邀請專家學者共同反思。
昨日與文化部長龍應台進行座談的專家,包括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教授夏鑄九、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傅朝卿、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等5位,論壇間火力全開。
傅朝卿指出《文資法》為母法,要徹底落實需要制訂縝密的施行細則進行配合,結果在台灣施行細則的條數居然比母法來得少,標明的內容,大都是做什麼,卻沒有明列如何做,導致全國對於古蹟的認定沒有一套標準,全靠委員臨場判斷,不同委員所做的決定時有差距。
他進一步指出,台灣對於古蹟「真實性」的概念並不完善,譬如整修後的房子已煥然一新,但還是認定它為清朝房子,「清朝人和穿清朝衣服的現代人,兩者是有差別的。」他說像日本重新整修大阪城後,以「死蹟」稱之而非「古蹟」。
《文資法》的過度「物化」,也成為專家詬病重點。夏鑄九指出,台灣對古蹟的認知是從西歐美學觀點而來,他覺得待議空間很大。他以「無形文化遺產」為例,事實上此概念是由日本人先提出,聯合國才把它納入。
傅朝卿也說,有形和無形本就該合為一體,保存孔廟之餘也應當保存祭孔儀式,過去政府往往花費距資於「修復」建築,反而忽略真正的文化資產。
=====================================
這則新聞顯示不但官員是狗官﹗連學者都是豬頭﹗根本搞不懂文化資產的重點。
古蹟和古文物固然是文化,當然要保護,但更應該要用數位和影像詳細記錄,因為這些有形的古文物,總有一天會毀掉,例如地震和水火災,不是任何方法可以維護的。
更重要的是無形文化資產,保護在於傳承的〔人〕,不在於名稱和程序,如果沒有人去傳承,最後文化資產一定消失。在日韓兩國就有保護無形文化資產傳承人的法律,而兩岸的政府和學者專家,都是渾蛋,都有眼無珠的放屁﹗
文資法30年 學者檢討太物化
2012-08-10 01:16 旺報 【記者林采韻/台北報導】
文化資產保護為當今兩岸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台灣在文資法的推動和貫徹上先行於對岸,30年施行下來,經過幾番修正,爭議依然屢見不鮮。
昨日文化部第一階段「國是論壇」倒數第2場即以「《文資法》30年──回顧、檢討、前瞻」為題,邀請專家學者共同反思。
昨日與文化部長龍應台進行座談的專家,包括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教授夏鑄九、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傅朝卿、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等5位,論壇間火力全開。
傅朝卿指出《文資法》為母法,要徹底落實需要制訂縝密的施行細則進行配合,結果在台灣施行細則的條數居然比母法來得少,標明的內容,大都是做什麼,卻沒有明列如何做,導致全國對於古蹟的認定沒有一套標準,全靠委員臨場判斷,不同委員所做的決定時有差距。
他進一步指出,台灣對於古蹟「真實性」的概念並不完善,譬如整修後的房子已煥然一新,但還是認定它為清朝房子,「清朝人和穿清朝衣服的現代人,兩者是有差別的。」他說像日本重新整修大阪城後,以「死蹟」稱之而非「古蹟」。
《文資法》的過度「物化」,也成為專家詬病重點。夏鑄九指出,台灣對古蹟的認知是從西歐美學觀點而來,他覺得待議空間很大。他以「無形文化遺產」為例,事實上此概念是由日本人先提出,聯合國才把它納入。
傅朝卿也說,有形和無形本就該合為一體,保存孔廟之餘也應當保存祭孔儀式,過去政府往往花費距資於「修復」建築,反而忽略真正的文化資產。
=====================================
這則新聞顯示不但官員是狗官﹗連學者都是豬頭﹗根本搞不懂文化資產的重點。
古蹟和古文物固然是文化,當然要保護,但更應該要用數位和影像詳細記錄,因為這些有形的古文物,總有一天會毀掉,例如地震和水火災,不是任何方法可以維護的。
更重要的是無形文化資產,保護在於傳承的〔人〕,不在於名稱和程序,如果沒有人去傳承,最後文化資產一定消失。在日韓兩國就有保護無形文化資產傳承人的法律,而兩岸的政府和學者專家,都是渾蛋,都有眼無珠的放屁﹗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