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鐲、釧和纏臂三個古代女人的飾物,別說一般人不懂,就連中華民國教育部官員、全部教育人員,以及國語日報歷任編輯,沒有一個懂這些文化,網路上能查到的,也都是錯誤和語焉不詳,這樣的無知事實,我們如何苛責年輕一輩的中國人懂文化?我們先看看教育部和國語日報的辭典怎解釋這三種飾物︰

教育部辭典〔鐲〕︰戴在手腕上的環形裝飾品。如:「玉鐲」、「手鐲」。俗稱為「鐲子」。
教育部辭典〔釧〕︰帶在臂上或手腕上的環形飾物。俗稱為「手鐲」。南史.卷十六.王玄謨傳:「女臂有玉釧,破塚者斬臂取之。」宋˙歐陽修.蝶戀花:「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釧。」
教育部辭典〔纏臂金〕︰手釧。宋.蘇軾.寒具詩:「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

國語日報辭典〔鐲〕︰戴在腕上的環形裝飾品,通稱鐲子或手鐲。
國語日報辭典〔釧〕︰戴在臂上或腕上的環,就是鐲子。
國語日報辭典〔纏臂〕︰沒有詞條。


裂口銀手鐲

看了這些解釋真的心痛,這些教育人員蠻可悲也更可惡﹗老祖宗沒他們愚蠢,老祖宗造字,每一個字都有造字的學問,一個物件可能有地方性,或者時代性的不同稱呼,但不會造兩個字或詞。所以老祖宗的釧不可能是「帶在臂上或手腕上的環形飾物」,教育部還無知的補上︰「俗稱為手鐲」。

鐲是女人戴在手腕上的禮教飾物,而釧是是女人戴在手臂上的禮教飾物,如果釧是戴在手腕上的,那麼就不會有「女臂有玉釧,破塚者『斬臂』取之」的敘述,教育部既然已經引證《南史》的「斬臂」,為何還懵懂的記載釧︰「俗稱為手鐲」?

又教育部辭典〔臂釧〕︰古代婦女的臂飾,戴於手臂之上。唐.元稹.估客樂詩:「石打臂釧,糯米吹項瓔。」唐.牛嶠.女冠子.錦江煙水詞:「額黃侵膩髮,臂釧透紅紗。」亦稱為「跳脫」。「跳脫」是錯誤的詞條,正確應該為「條脫」,詳見文後附文。且條脫是手鐲的別稱,不是釧的古代俗稱,教育部國語文教育官員顯然非常失職。

關於纏臂,我們看看比較偏門的文史︰

《新五代史.雜傳十五.慕容彥超》︰「弘魯乳母於泥中得金纏臂獻彥超」。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抱歉﹗暫刪,保留在叢書發表)

看來「纏臂」已經在中華文化裡面,完全消失了,國語日報辭典裡面沒有它,教育部辭典硬是引用詩句加上一個金,真的是中國人和中華文化的悲哀。纏臂顧名思義是纏在臂上,怎會是教育部辭典解釋的「手釧」呢?中國傳統的鐲和釧,雖然有閉口環和裂口環兩種,但一定都是單圈硬環結構。纏臂原來是長條結構,經打造或者纏繞,成為管狀螺旋結構,通常是金條或者銀條,講究的還有鑲飾寶石或玉石。

鐲和釧都是女性的禮教飾品,這是中華傳統儒家限制女人用的飾品,也就是寓禁於飾。鐲戴在手腕上,手動的時候會滑動,提醒女人自己手的移動速度和角度。釧是固定在上臂,除了手編高舉和擺動,會和側胸產生磨擦外,手使力的時候也會有緊箍的感覺,提醒女人舉止有無過當。


前面較寬單圈的是釧,後面像彈簧的叫纏臂。

但是纏臂不是禮教飾品,甚至於飾品都不是,纏臂是我國古代女人......抱歉﹗下文保留在叢書發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華傳統徒手絡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